社会工作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国家稳定与群众福祉,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一环。一年来,西宁市城中区锚定新兴领域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信访工作、社工人才培育和志愿服务等核心领域,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勇立潮头,以“探索突破”为楫,在新兴领域党建的蓝海破浪前行。以“两个覆盖”为攻坚利器,锚定新兴领域主战场,用创新笔触绘就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崭新篇章。创新机制,凝聚“红色引擎”澎湃动能。紧扣基层党建“六个一”要求,构建“工委牵头、行业领衔、街镇兜底”的立体作战体系。从《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点》到《新业态党建任务清单》,从“两新”工委工作规则的细化落地,到5大行业党委的强势组建,层层压实“管行业必管党建”责任。全面摸排19家快递、7家外卖等新业态企业脉络,将新就业群体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织就全域覆盖的党建网络。攻坚覆盖,打造“红色矩阵”特色版图。发起“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落实“月数据监测、季通报分析”机制,全区90家两新组织(非公党组织76家、社会组织党组织14家)迸发生机,组织覆盖率稳步提升。赋能增效,激活“红色力量”服务热潮。打破边界,成立“城中区商圈党建联盟”,盘活传统商圈资源,组建全省首个夜市党支部,点燃“萤火虫”志愿服务星火。创新推出“共研面对面”互学平台,打造“夏都红骑手”志愿服务队,221名骑手化身基层治理“移动探头”,196次志愿服务诠释责任担当。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宁晓哥”综合服务体系横空出世,线上小程序、公益宣传片构建数字服务生态,线下“暖新港湾”织就全域实体网络。 以“减负赋能”为突破口,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关键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核心在数字赋能精准发力。精准减负,卸下基层治理“千斤担”。创新开展“壮马、轻车、畅路、聚力”工作法,开展“滥挂牌”清理与“六必查”专项行动。累计精简工作群162个、摘除冗余牌匾997块,彻底告别“牌子满墙挂,群聊响不停”的工作乱象。智慧赋能,打造为民服务“快车道”。在市委社工部、市数据局的指导下,创新推进“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进网格”试点,构建区级“一线指挥部”,将“党建引领全科网格3.0”纳入市级攻坚任务,定制6大维度18项举措筑牢全域统筹根基;创新“热线+纪检”监督模式,实时扫描作风问题;试点以来,处理直派工单334件、办结328件,前置化解未诉事项8495件,群众满意率提升,让基层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筑牢防线,架起信访民意连心桥。全面激活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效能,创新构建信访风险归集研判机制,实施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领导干部带头下沉一线,开展41批次接访下访,934人次脚步丈量民情,推动资源力量直达基层。 以“引领关爱”为核心,织密服务群众的暖心网络,让治理温度直抵民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社会治理的实践征程中,只有将“引领关爱”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工作细节,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行动的标尺,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的同频共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激发共治新活力。打通人民建议征集“最后一公里”,完善民意汇聚工作机制,将建议征集深度融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启动“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试点行动,用脚步倾听民声,把帮扶与建议征集做在前端。系统构建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组织实施志愿服务八大行动,深化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精心打造“蝴蝶妈妈筑梦未来”特色志愿项目,探索出一条兼具人文温度与地域特色的帮扶新路径。三位一体育人才,数字赋能促增效。坚持把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充电桩”,构建“理论筑基、实践淬炼、资源赋能”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以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核心,依托区委党校共建社区治理培训班,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骨干研讨学习党建引领、矛盾化解等能力,夯实人才根基;以社区干部“全岗通”为突破,开展全员分层分类培训,依托“社区书记谈基层治理”等平台交流经验、形成优秀案例集,提升实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