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社工人才及志愿服务

破解高原留守困局的“心桥密码”——社会工作赋能乡村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难题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3日 18:30 分享:

民和县接官岭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村195名儿童中,留守儿童26名、单亲儿童44名,35%的儿童面临成长困境传统代际抚养模式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与教育需求2024三区实施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专业社工机构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结合项目服务地实际,构建心理健康支持、代际沟通重建、社区教育赋能的立体服务体系,探索破解高原留守儿童发展难题的实践路径。

筑基赋能强心理,阳光成长焕新生

青海省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专业方法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心理Lighthouse计划”。通过“优点大轰炸”“理想画像”等特色活动,组成6个主题小组,实施3场团体辅导,帮助85%存在自卑倾向的儿童建立自我认知。12岁留守儿童小燕在“我的资源”环节绘制家庭树后,首次认识到“原来我有这么多爱我的人”。后期数据显示,参与儿童自我效能感提升23%,主动交流比例从35%升至68%,为高原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标准化模板。

代际搭桥连血脉,亲情破冰筑心桥

针对70%家庭日均交流不足15分钟的困境,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团队创新性地推出“家庭纽带重建工程”,通过精心开展“你眼中的我”情景模拟、“亲子书信驿站”等活动,不断搭建祖孙情感联结桥梁。65岁的马爷爷在“如果我是你”环节,意识到孙子的教育需求后,祖孙交流时长从10分钟延长至40分钟。项目先后累计指导13户家庭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培育出“手机传情”“隔代共学”等特色实践,填补了传统代际抚养的情感鸿沟。


织网聚力活社区,协同育人启新程

社会工作项目团队以村委会广场为阵地,创新打造“社区成长加油站”,探索出高原村落社区教育服务新模式。暑期成长营、手工兴趣小组等活动为载体,有效满足儿童教育需求。构建“专业社工+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服务梯队,解决儿童课后教育难题。创新培育“薪火”儿童志愿服务队,引导儿童自编交通安全情景剧,带动家庭改善安全行为,形成良性循环治理生态。通过空间、资源、主体三维创新,成功培育社区内生教育力量,为高原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践样本。


造血育苗培沃土,本土深耕育英才

项目实施中精心构建“志愿者培育—本土社工孵化—社区自组织生长”培养链条,采用“徒步社工”入户走访、活动策划实训等多样方式,成功培养出1名持证社工与5名社区骨干。其中,本土社工马秀芳成长迅速,如今已能独立策划社区活动,成为扎根当地“永不撤离”的专业力量,凭借其专业服务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该实践探索彰显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专业价值:通过构建“心理赋能筑基、代际沟通重建、社区支持激活、人才培育造血”服务矩阵,实现从“物质帮扶”向“精神富养”跨越;创新“政策牵引+专业嵌入+文化适配”实施路径,破解民族地区儿童服务资源分散难题,为欠发达地区儿童关爱服务提供可复制经验。青海省心桥服务中心在民和县的实践探索证明,当专业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高原上的“留守之困”终将化作“成长之光”,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鲜活范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中共青海省委社会工作部 电话: 0971—8483848

邮箱:qhshgzbbgs@163.com

青ICP备2025004960号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