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社工人才及志愿服务

【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展播】巧用“望闻问切”做好空巢老人健康“守护者”——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项目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10:10 分享:

【案例背景】

在海西州乌兰县的县城中心,城中社区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这里,是2132户4129位居民的温馨家园,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在此汇聚,亲如一家,共同谱写着和谐的生活乐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政策调整,社区人口高龄化、老年人空巢化、独居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健康保障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乌兰县城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建红+夕阳红”双轮驱动作用,动员50余名社区退役军人、网格员、居民代表组建起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社工+志愿者+社区”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别出心裁地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理念融入为老服务中,为解决空巢老人健康保障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创新实践】

“望”表知里,洞察健康隐患

社区志愿服务队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组织社工、志愿者定期上门,通过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敏锐捕捉潜在问题。在一次走访中,志愿者发现李大爷脸色苍白、食欲不振,家中药盒杂乱摆放,疑似用药不规范。志愿者立即联系社区卫生服务站,经医生诊断,李大爷因自行调整降压药剂量导致身体不适。随后,社区志愿者为李大爷建立健康档案,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指导用药,还对其居住环境进行安全改造,消除绊倒、滑倒等隐患。这种细致入微的“望”,能够及时发现老人健康奉献和生活风险,将志愿服务前置。

“闻”探近况,倾听心声诉求

社区志愿服务队搭建多元沟通渠道,设立“夕阳红”倾听热线、意见箱,并鼓励志愿者在日常陪伴中耐心倾听老人心声。独居的王奶奶在与志愿者聊天时,无意间提到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同龄人交流。志愿者们在工作计划中,增加社区茶话会、手工制作等活动内容,为老人们创造社交机会。同时,针对老人反映的小区夜间照明不足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社区,社区协调物业增设路灯,保障老人夜间出行安全。通过用心“闻”,志愿者真正走进老人内心,让服务更有温度。

“问”需解忧,精准匹配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志愿者开展“需求大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老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志愿者整合资源,提供精准化服务。针对老人的医疗需求,与医院合作开通绿色通道,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问诊、送药服务;针对老人的文化需求,开设书法、绘画、合唱等兴趣班;为失能老人提供居家护理,为丧偶老人提供心理慰藉等。“问”出需求,“答”出服务,切实解决老人生活难题。

“切”入难点,破解服务痛点

社区志愿服务队聚焦空巢老人生活中的难点问题,联合多方力量,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针对老人差异化需求设计“基础保障、健康守护、情感陪伴”三级服务包。针对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针对慢性病老人的健康管理问题,常态化进行入户监测,实时跟踪老人身体指标。同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还成立“银发帮扶队”,为老人提供代购代办、家电维修等服务。独居的赵奶奶因子女不在身边,家中水管破裂后束手无策,帮扶队接到求助后,迅速联系维修人员上门处理,并定期检查家中水电设施,让老人生活无后顾之忧。今年来,社区志愿服务队义诊10余次、开展健康讲座6场次、“三个一”行动(做一顿饭、唠一段家常、洗一次衣服)50余次,社区80余名老年人切切实实受到志愿者的关怀。志愿者们的“切”入工作难点,破解了居民需求的痛点难点。

【经验启示】

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优势,凝聚社工、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构建“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将基层组织活力转化为服务效能,为城市社区应对老龄化挑战、推进养老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范例,彰显了志愿服务中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治理方法结合的独特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中共青海省委社会工作部 电话: 0971—8483848

邮箱:qhshgzbbgs@163.com

青ICP备2025004960号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69号